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表示引导调整大型语言模型层级表示的方法,以提升多语言任务性能,实验显示其在多种任务中优于基本提示并接近翻译基线,但对英语任务有负面影响且对低资源语言改进有限。
Large Language Model, Representation Learning, Multimodality, Alignment, Instruction Tuning
Omar Mahmoud, Buddhika Laknath Semage, Thommen George Karimpanal, Santu Rana
Deakin University, Australia
Generated by grok-3
Background Problem
大型语言模型(LLMs)在英语任务上表现出色,但在非英语语言(尤其是低资源语言)上的表现较差,主要由于训练数据的匮乏和翻译方法的成本与质量限制。现有研究表明,LLMs在处理非英语输入时常在中间层将其翻译为英语,但这种内部翻译存在对齐不完善的问题,导致多语言任务性能不一致。本文试图通过研究LLMs内部如何处理多语言提示,探索一种不依赖翻译的原生多语言处理方法,解决非英语语言表示与英语表示的对齐问题,以提升模型在多语言任务中的表现。
Method
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表示引导(representation steering)的方法,通过在模型特定层的激活值上添加一个学习到的引导向量(steering vector)来调整非英语语言的表示,使其更接近英语表示。具体步骤如下:
- 核心思想:通过学习一个线性流形(manifold),将目标语言的表示分布向英语表示分布对齐,而无需对模型进行大规模微调。
- 实现方式:
- 使用两种方法学习引导向量:基于直接偏好优化(DPO)的BiPO方法,通过双向建模英语与目标语言的响应关系优化向量;以及基于均方误差(MSE)的方法,通过最小化目标语言调整后表示与英语表示之间的差异来学习向量。
- 在推理阶段,将学习到的引导向量添加到特定层的残差流(residual stream)中,调整每个token的表示,公式为 ,其中 是控制调整幅度的标量。
- 关键点:该方法不修改原始模型参数,仅在推理时进行干预,旨在提高效率并减少对模型的破坏。 批判性思考:虽然方法在理论上具有一定创新性,但引导向量作为线性调整工具,可能无法充分捕捉语言间复杂的非线性映射关系,尤其是在处理语言结构差异较大的情况下。此外,论文未充分探讨如何选择最佳干预层,以及固定引导向量在不同上下文中的适应性问题。
Experiment
实验设计围绕三个研究问题展开:(1)表示干预是否提升模型性能;(2)内部翻译质量是否可量化;(3)引导向量是否可跨语言迁移。使用的数据集包括多语言数学推理数据集MSVAMP和通用任务数据集Tatoeba,评估任务涵盖数学推理(MGSM)、语言理解(XLNI)等五个领域,涉及高、中、低资源语言。实验在多个开源模型(如Llama2-7B、Aya23-8B)上进行,并与基本提示、Google Translate、NLLB等基线方法对比。
- 结果:DPO引导方法在大多数任务和语言上优于MSE方法,且显著优于基本提示和部分基线(如XLT和5-shot prompting),但与Google Translate相比仍有差距,尤其在高资源语言上。Aya23-8B模型在多语言任务中表现较好,但对英语任务有负面影响。
- 实验设置分析:实验覆盖了多种任务和语言资源级别,设计较为全面,但对低资源语言的改进有限,且未充分探讨训练与测试数据分布不一致时的性能下降问题。此外,论文未提供足够证据证明引导向量在不同模型架构间的普适性。
- 批判性思考:实验结果虽然显示出一定改进,但与翻译基线的差距表明该方法并未完全解决多语言对齐问题。干预对英语任务的负面影响也提示潜在的表示冲突问题,需进一步优化干预策略。
Further Thoughts
本文提出的表示引导方法虽然在多语言任务中展现了一定潜力,但其线性引导向量的局限性值得深入探讨。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逐个token动态学习引导向量,以捕捉更细粒度的语言差异。此外,论文中提到的引导向量跨语言迁移性是一个有趣的方向,但实验仅限于少数语言对,未能覆盖更多语言家族(如非洲或南亚语言),这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。另一个值得思考的点是,该方法与监督微调(SFT)和人类反馈强化学习(RLHF)的结合潜力:是否可以通过结合这些技术,在预训练阶段就构建更语言无关的表示空间,从而减少推理时干预的需求?此外,考虑到多语言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公平性问题,未来工作应更关注低资源语言的表现,确保技术进步不会进一步加剧语言资源的不平等。